切換為繁體中文

道乐玄韵 | 琳琅振响奏清音,道场音乐是如何组合架构的

  • 文章来源:中华道教符箓协会
  • 发表时间:2018-02-25 20:19:09

道教道场音乐主要有“唱诵音乐”和“器乐音乐”两大类,其中“唱诵音乐”在斋醮中有独唱、齐唱、吟唱和鼓乐、吹打乐以及器乐合奏等形式。当前两大主流派别中,正一派道教音乐侧重于器乐演奏,而全真派道教音乐中最重要的形式就是经文唱诵。前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道长在《全真正韵谱辑》一书中写道:“道教经韵乐是赞颂、演音之韵,由诸天赞诵,合钧天妙乐,融融和和而成的自然之章”。由此可见,在全真道看来,道曲音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将道教典籍中的经词配上器乐曲调进行唱诵的歌章。

道教音乐在早期以使用钟、磐等打击乐器为主。自唐代起,增加了管子、笙、唢呐等吹管乐器,明代此后,又逐步加入了弹拨、弓弦如琵琶、二胡等乐器,但在道教道场演奏中仍以管子、笙等吹管乐器为主,弓弦、弹拨乐器为辅。

道教音乐主要分为“笙管乐”、“打击乐”两种:

笙管乐:因主要乐器为笙和管子而得名,也有少数琵琶、古筝、二胡等。它的作用主要是在于正一派道场音乐伴奏。1989年,原白云山管理局副局长申飞雪,在道人张明贵的配合下对白云山道教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在整理中发现,白云山“十方正韵”的笙管音乐的演奏形式分为慢板、流水、紧流水三种。所使用的调式主要为传统五声调式,但少用角调式,即有宫、商、徵、羽四种,其中以徵调式用处最多。

打击乐:打击乐器在道场又被称为“法器”,是全真派道场音乐的主体,演奏的法器主要有忏钟、小鼓、大鼓、铛、大小木鱼、引磬、大小跋以及大磬等。打击乐既可在各项道场科仪活动程序中互相转换、也可以在道场特定情节单独演奏,在演奏中起着烘托宗教气氛的作用。

现在在全真道教中最普遍流行的道场音乐为“十方正韵”,也是当初因闵智亭道长传谱而流传开来的道教音乐。

“十方正韵”旋律优美、犹如天籁,十方韵最明显的特点是它的共通性,因为通用于十方道教宫观而得名,也被道士们称为“天下同”。因全真道是讲求修心为主的道教派别,在唱诵经韵时更是讲求结合运气演唱,方可达到修身养性目的。

“十方正韵”一词,最早出自清代版《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具体产生的历史时间已不可考,因其运用于全真道教的十方常住丛林而得名,是全真道各宫观的通用韵。十方正韵道场中,唱诵部分主要分为:讽经腔、颂诰腔、韵腔三种形式。

诵经腔:所讽唱的内容为道教的经卷典籍。例如《玄门早晚功课》中有许多散文,为了方便道众讽唱而只是一种高低起伏、类似于念白的曲调,并非成型的韵腔。

诵诰腔:宝诰内容多是骈文,也就是南北朝四六句。宝诰内容在道教典籍中字词最为华美,多是用来歌颂某位神仙或祖师的生平事迹与功德法力,也是感应最灵验的道场唱诵音乐。其旋律简炼,没有很长的拖腔调,唱诵的节奏与诰文结合得很紧密,如《三官宝诰》、《吕祖宝诰》、《邱祖忏悔文》等。

韵腔:韵腔内容多是一些律诗,旋律舒缓,句式通常习惯于回转反复,拖腔很长,节奏宽广,唱诵形式以四分之二拍的宫调式为多。这类曲调多用于描述群仙来临法会等内容,也是道教道场音乐中具庄重、肃穆的一部分,如《澄清韵》、《步虚韵》等。

十方正韵分为人声经韵和器乐演奏两部分,二者相得益彰,唯有相互配合才能展现出庄严、肃穆、神圣的道场环境。了解了道教音乐的基本形式,才有助于更好地去诵经演教。而以闵智亭道长为楷模,如何把道场音乐更好地传承下去,才是我辈人最大的使命。

(道教之音原创,转载注明出处)

备案号:鲁ICP备151208575号
主办:中华道教符箓协会 承办:临沂玉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山东力维律师事务所 李守涛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3713200010808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