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為繁體中文

日照石臼龙神庙

  • 文章来源:中华道教符箓协会
  • 发表时间:2018-06-22 09:42:06

 

龙神庙位于日照石臼嘴尖端,原名龙祠、威济庙,始建于宋元时期。《齐乘》记载:“石臼岛龙祠,胶州海边。宋绍兴三十一年封佑顺侯,锡(额)威济庙。完颜亮南侵,遣舟师由海道趍两浙,宋将李宝遇于胶西海口,祷于神祠,得风助顺,遂殪金师,故加封。”石臼神是供奉在石臼岛龙祠内的龙神,供奉“石臼神”的龙神庙位于胶州海边,即胶西石臼岛。

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自宋代开始,龙作为海神进入了海的主宰领域。山东沿海设坛立庙,建造专门祭奉海中龙神的龙祠,并作为海神祭祀场所,在民间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海神祭祀成为人们农耕活动和海洋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们信奉祭祀海龙会产生“乞潮则滩场生盐,祷雨则禾稼茂盛,占风信则盐艘舸舰免狂涛之险”等灵验效果。石臼威济庙作为最古老的一所祭海龙祠“每逢旱碤,乡民赴龙神庙祈祷,无不立沛甘露。境内各海口商渔船只每遇风涛,虔求神佑,辄获平安。灵应昭著,地方倚赖,海口商渔人等崇奉尤虔。”龙神已经从雨神的领域扩展到海神的世界,并在日照石臼及东南沿海地域获得了崇高神明地位,被人们广泛祭奉和信仰。

宋史记载:“浙西总官李宝者,放舟苏洋径抵胶西泊石臼岛,与敌隔一山而北风甚盛,宝祷于石臼神,俄有风自柂楼中来,如钟铎声,众志咸,奋风驶舟,疾过山薄,敌浪卷烟焰,……见神龙之能,反风助顺,如响之应声”。因李宝祈祷时“龙王神灵应”,宋朝加封龙王神为“佑顺侯”,并赐殿“威济庙”。

龙神庙殿内二龙绕梁,神气逼真,院门刻有“长、朝”二字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与“朝朝朝朝朝朝朝”。龙神面对大海日久天长,成为当地人民敬奉的海上神仙。宋将李宝与金国水军战于石臼之海,李宝向龙神祈祷,开创了中华龙神崇拜的最早历史,日照石臼成为中国龙神文化的最早发源地。自此,龙开始被列入海神谱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明清时期,江浙沿海常把海神转化为龙的形象,日照石臼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受南方龙神崇拜文化的影响,“民曰:神主则百里之宰于其境内,山渎之神能为泽物,庇民而载在祭典者,皆得举而祀之矣。”龙神信仰在民间深深扎下了根,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代李暶《知县吕补衮重修石臼龙神庙记》载:“照邑东偏为石臼岛,大海南东而至,澎湃滔漭,不可穷状。忽而石壁绵亘,横目万里,侧足千寻,欲观于海,必即其处云。海民候其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以为神龙所窟。夫太极不测奇聚一勺,神不于其涣而于其萃,理固然也。”“凡水旱瘟疫之灾,于是崇之祀典。

又云:为民御大灾则祀之,旱乾水溢御之,龙神固司雨旸之事。”“仁主爱民,恐其死于饥溺,故有邑宰之官;昊天生民,恐其死于水旱,故有龙神之司。”龙神庙具有“回天行之水旱,而致时和年丰之报哉。”人们把龙奉作雨水之神而予以祀祷,并将龙的神性逐渐扩展到海洋之中,成为东南沿海传说中的主宰之神。石臼龙神庙矗立在“海渎之畔”,享受石臼民众“洁宫而斋祀”之供奉,深受当地及其东南沿海民众敬仰。

石臼西南隅海岸边还是世传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等八仙过海之地,海岸岩石上有留有仙人坐卧的痕迹,因名“八仙石”。清光绪八年(1882),湖北督粮道兼按察使日照涛雒人丁守存题书“天机鼓荡”,刻石以志;龙神庙前“石壁千寻,陡入海下,传为龙窟,澜翻渊渟,殊骇人目”。龙神庙东南有明朝真定府同知、日照人申安书写“海上碑”两幢;一曰“天风海涛”;一曰“万派潮宗”。石臼西南被考古界确认是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早期典型遗址,成为日照石臼龙神信仰的重要文化渊源。

石臼龙神庙是随着北宋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兴盛而发展起来的。石臼自古乃商贾往来之所,海运繁盛。安徽桐城县人方正玭《石臼所观海》诗云:“江淮红粟达神京,转运都由石臼行。”特别是清康熙年间“开海禁”之后,石臼海上贸易更是繁荣兴旺,并逐渐成为齐鲁乃至东南沿海重要的商埠。内地土特产品,多集结于石臼码头,装船外运,通达各地。尤其渔汛期间,商贾往来,货轮萃焉,渔舟云集,成为近代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货物港口,龙神信仰也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传遍四面八方。

上一篇:鸡鸣山道院
备案号:鲁ICP备151208575号
主办:中华道教符箓协会 承办:临沂玉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山东力维律师事务所 李守涛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3713200010808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