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為繁體中文

了解中国的传统礼仪为什么是抱拳,而不是双手合十

  • 文章来源:中华道教符箓协会
  • 发表时间:2018-02-17 22:50:31

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中国古代文明被称之为“礼乐文明”,孔夫子曾经感叹“礼崩乐坏”而四处呐喊,主张“克己复礼”,儒家学说的核心——“仁礼之学”,维系了两千多年来的社会文明秩序。

 

 

中国最早的甲骨文“人”的写法,便是根据人与人见面拱手作揖行礼而演化出来的,可见抱拳行礼是做人最基本的礼仪常识。“擎拳拱手”,是以表示恭敬之意。道教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礼节,更将其作为道门的基本威仪规范,贯彻始终。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

不过,并非只有道教徒才使用拱手礼;其实许多国家领导人在一些亲民场合,通常也会行此礼以示对人民的敬重;另一方面,还彰显了其自身浓厚的民族自豪感。

 

国家领导人行抱手礼(图源:騰訊道學)

不难看出,国家领导人早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以自己的行动传递一种信息,在中华文化复兴的进程中,更有必要认识这种基本的礼仪常识。唯有如此,我们的文明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拱手礼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

 

(图源:騰訊道學)

 

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平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作揖礼

 

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作为我国民族传统礼仪的叩拜礼,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仪规,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叩头虽用拜垫,其含义实际是五体投地的敬神;另一重含义则是表现老君“八十一化”:叩拜时足站成八字形,双膝与手著地,拜下时手心皆向下,左手压右手成十字形,头为一,合为“八十一化”。

 

关于一礼三叩的具体拜法

 

 

(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
 
(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
 
(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
 
(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臀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
 
(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
 

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

备案号:鲁ICP备151208575号
主办:中华道教符箓协会 承办:临沂玉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山东力维律师事务所 李守涛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3713200010808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