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对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和民俗生活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王利器先生所言:“道教的斋醮科仪、占卜方术、神仙崇拜和感应观念,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当中,甚至对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起了不小的作用。”
道教(资料图)
作家鲁迅也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而道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尤其深刻。其中明末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就比较明显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影响。
《醒世恒言》是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事实,或来自史传和唐宋故事。《醒世恒言》更多的采用了生动活泼的口语,塑造了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其故事情节谨严和叙事结构精巧。
其中富有典型性的故事,描绘了明中叶以后工商业的空前繁荣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也揭露了官场腐朽堕落和民间传统道德沦丧的社会风气。
《醒世恒言》与《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一起,合称“三言”;通常亦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并称为“三言二拍”。《醒世恒言》中涉及道教文化的篇目约占总篇目的三分之一,可见道教文化对整个作品的影响甚大,主要表现在内容、艺术以及情感三个方面。
就内容来说,集中地表现在对道教神仙信仰的向往、妙用道教法术惩恶扬善以及道教对人间真情的认可和赞美等几个方面。其中故事的玄妙跌出也体现了冯梦龙对道教理想的追求,以实现明末时期知识分子、士大夫个人的精神慰藉。
慕仙好道(资料图)
如《李道人独步云门》的故事则透露出当时人们对神仙的虔诚以及修成仙人的美好向往。故事叙述了青州城李清“慕仙好道”,七十大寿之日,自云门山而下求道,最终成仙之事。文中众人对李清下到“不知有几千多丈”的谷底表示不解:“这老儿好端端在家受用到不好,却痴心妄想,可不是讨死吃么?”作者发表观点,“神仙本是凡人做,只为凡人不肯修”,表达了对修道成仙之事的确信。
文中还描写了神仙的仪态:“头戴碧玉莲冠,身披缕金羽衣”,居所也是“满殿祥云缭绕,香气氤氲”,表现了神仙世界的美好。文章最后写一百多岁的李清终于功德圆满,得道成仙,更是运用了道教的“尸解成仙”的说法,宣扬道教神仙的存在,并且认为凡人皆可通过修道而成仙,即所谓“仙可学致”。
祥云缭绕,香气氤氲(资料图)
用道教数术惩恶扬善追求美好道德价值的则有《灌园叟晚逢仙女》。故事主角老叟秋先对花的无比喜爱与珍视,宦官子弟豪强权贵张委则对老叟的花园进行残忍的践踏与欺辱,满园爱花尽遭蹂躏,老叟悲痛欲绝,突有一仙女降临,略施法术,只见:“起初每本一色,如今却变做红中间紫,淡内添浓,一本五色俱全,比先更觉鲜妍。”
后来秋公被诬入狱,女子又及时出现,“上前把手一指,那枷扭纷纷自落”。原来女子乃“瑶池王母座下司花女”,受上帝之命救助秋公,惩治张委恶党。最终,张委、张霸在众仙女的惩治下,“两个凶人离世界,一双恶鬼赴阴司”。而秋公则“不数年间,发白更黑,颜色转如童子”,最终化仙而去。
现实生活中,百姓苦于遭受恶霸压迫,而伸冤无门,小说巧妙地借助了道教的神仙法术,很好地完成了惩治恶人,同情百姓的创作目的,体现了美好善良充满爱心的人终将战胜邪恶之人,邪恶者必将受到惩罚的思想,又涵盖劝善的功能,这便是作品的社会价值。
灌园叟晚逢仙女(资料图)
《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则是借助道教的文化观念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文中少女周胜仙对范二郎一见钟情,放下少女矜持主动追求,婚姻因受父亲阻拦而气死昏厥,下葬后却被盗墓贼救醒,来找范二郎却被误认为是鬼,并被二郎打死,范二郎因此入狱。范二郎在狱中做梦见到了周胜仙,二人还成就夫妻之事。
临别之际,胜仙告诉二郎:“奴阳寿未绝。今被五道将军收用。奴一心只忆着官人,泣诉其情,蒙五道将军可怜,给假三日。如今期限满了,若再延迟,必遭呵斥。奴从此与官人永别。官人之事,奴已拜求五道将军,但耐心,一月之后,必然无事。”
五道将军,乃东岳的属神,掌管人的生死,他为周、范二人的真情所打动,因此帮助二人,不但了却其夫妻心愿,而且助范出狱。作者正是借助了道教的鬼神观念,来赞美周胜仙的一往情深,也体现了晚明追求自由解放的风气,表达了对人间情感的美好祈求。
《醒世恒言》中关于道教神仙、数术和神话的内容和题材还有《勘皮靴单证二郎神》、《薛录事鱼服证仙》、《杜子春三入长安》、《郑节使立功神臂弓》等很多故事,充分反映了道教文化所带给《醒世恒言》的浪漫奇幻的艺术风格,无论是神奇美丽的仙山仙境,还是气质高贵的仙人形象,都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