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為繁體中文

做一名合格的正信,你不必感到迷惑

  • 文章来源:中华道教符箓协会
  • 发表时间:2016-01-16 16:47:02

我们经常说正信,正信是什么?

首先一个正信的弟子,要正视社会,正视宗教,正视自己。端正自己在教团,在社会中的地位。这种基础的信仰才是虔诚的正信,而不是愚昧的迷信。

道教历来是开明和谐和自然的宗教,作为一名道教的合格正信弟子。

 

第一:皈依三宝

所谓皈依三宝,并非办一个皈依证那么简单。皈依三宝是一个人对生人做出的最重大的选择没有之一。

 

皈依既是:皈投、依靠的意思。就好比你是国家的公民,你就有公民可以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一样。

 

道教三宝:道宝、经宝、师宝。

 

在天上是我们的三清天尊。在世间分别是:

 

道宝:哺育我们生长的大地、天空、江河、太阳、月亮,自然界一切值得我们敬畏的存在。

 

经宝:则是普遍存在的道理,我们的经典,我们的教义。

 

师宝:则是秉性三清旨意教化我们的所有人,或许是道士法官,或许是

教师职员,只要他口称经义,讲说自然道理,都是我们必须尊敬的师宝的化生。

 

第二:正视自己

我们需要天尊的教化,需要在经典中获得度世的津梁,但是后天的熏染使太容易固执己见。所以一个正信的教徒,因该首先正视自己,知道自我的缺陷,并坦承的接受、承认。然后才能从天尊的教诲中获益良多。这才是一个正信的好种子。

 

第三:学习经典

经典的学习,是正信的唯一途径。只有遵从经典的教训,明白经典的旨意,才能保持自己的种子,发芽生根,长成参天巨树。福荫别人。

 

第四:践行正信

学习只有,需要去实践,去考证,道教一直注重实践和论证,不希望信徒迷信。获得的指示去应用它,相信天尊的教诲,彰显正信的力量。

 

第五:传播正信

既然自己获益良多,为何不让更多的人获益良多,使天尊的智慧解决更多人的苦恼?一个正信弟子因该尽自己可能的去传播天尊的智慧。


★随缘是随波逐流的表现吗?

《道德经》中说:“道法自然。”随缘,也是自然的一种表现。顺应自然,而不是随波逐流。因为弱者随缘是由于无法改变外境,以致受到外缘牵缠,不得自在;强者随缘,是肆意妄为,受自身内缘欲曱望所控制,一旦遭受打击,将一败涂地。只有智者能够制己之内缘,同时灵活应对外缘。因为在自然变易中含有恒常不变的东西,不变的就是自身的根本立场和原则。只有站定立场,抱定原则,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就不会被环境所迷惑、污染,反而会处处逢源,将任何环境都转化为对自己最有利的处境。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善于随缘的人,总会在人生处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知足是不思进取的表现吗?
《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要人们有适可而止的精神,而并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表现。正因为知足,才懂得得到有多么的不容易;正因为知止,才知道适可而止是为了以后的发展铺下道路。理性的进取应当以知足的心态去制约内心的贪欲,《道德经》中说:“咎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不知足,往往导致人们违背自然法则去得到贪欲的短暂满足,而更大的灾害隐藏在背后。如同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环保问题,大肆破坏森林植被、过度开采矿藏势必会令资源极度匮乏,从而引发各种灾难,这也正是没有适可而止的观念和知足常乐的心态而造成的。所以老曱子说:“知足之足,常足矣。”

★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吗?
《学道七戒》第一戒,就是切忌拘泥于无为。盲目地认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这是大错特错的!无为是一种目的,一种境界,很多人将其曲解为过程。《道德经》中说:“常无为而无不为。”但只有通过有为的过程,才能达到无为的妙境。不要忘了,老曱子说“无为”,但是还说过“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要人们凡事须“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的法则,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妄作,不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以“道”行曱事,处世立命,谨身慎行,朴素节俭,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不争就是指逃避现实吗?
道教的不争,是反对不讲道义、不讲策略的争斗,是要人舍弃一些多余的欲曱望,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正当的工作、生活和追求上。不争的真意,是要人们淡化像浮云一样的功名利禄、人我是非,从争名夺利的罗网中解脱出来,转向正当的物质、精神上的追求,是一种“不争之争”。不争这些无益于身心的事情,自然能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常清常静,怡然自乐。《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争,要像水一样,流到那里,随方就圆,谦和卑下,利益万物。一个为善的道教弟子,即使不争,也不会失败;即使不言,也不会没有响应。这是因为,不争的高尚行为,自然会感动周围的人。不争是不言之教,标志着一个修道者的修为境界。

★无欲就是要灭绝性曱欲吗?
《周礼》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道教是贵生贵己、顺应自然天性的宗教。欲曱望作为人的天性,不可灭绝,也无法灭绝。试想,没有欲曱望的人,他将如何生存?如何适应环境?欲曱望不能压制,也无法断除,如同杂草,纵然拿大石压住,日久它仍然会钻出来。《道德经》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所以,道教从来不主张绝欲,而是要人清心寡欲。《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云:“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欲曱望并不是克制,而是引导,将一些过多的、非良性的欲曱望,用一些正确合理的方法使之减少,甚至不再萌发,从而达到“澄其心,遣其欲”,身心清静的安详状态。

★柔弱是懦夫的表现吗?
《道德经》中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意思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却能驾御天下最刚强的东西。柔弱并不是懦夫的表现,而是躲避各种敌害的锋芒,转而抓曱住敌方的弱点,一举制曱服。这种“四两拨千斤”的理论在道教拳术—太极拳中展现无遗,外表看似柔弱,而势能敌千斤之攻击。在为人处世中,柔弱也是保身之良策,老曱子曾经给他的弟子们举了个例子,他张开嘴,让弟子看他的牙齿和舌头,牙齿坚硬,却都已经掉光了;而舌头柔软却还存在。深刻地表现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人的一生中,能够做到处事圆融,做事游刃有余,那么就能躲避各种与自身不利的敌害,从而达到全身保命的境界。

备案号:鲁ICP备151208575号
主办:中华道教符箓协会 承办:临沂玉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山东力维律师事务所 李守涛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3713200010808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