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发展成了后世的道教,影响中国至今。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罗万象,崇尚自然。
汉朝初期以道家思想治国,成就“文景之治”。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道家才人辈出,造福社会四方。纵观中国古代史,道教与中华民族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尤其是道家对善的宣扬,在历史上是起着带头作用的。有“善书三圣经”之誉的《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和《关圣帝君觉世真经》,都是道教圣典。其中,《太上感应篇》还被誉为“善书之祖”。可见,道家的“善”,影响深远,别具魅力。
道家的“善”,宣扬的是一种“无心”之善,“无争”之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善”。道家认为人的心是一颗“执着心”。做任何事都是“成心”要做,做成了,心情好;做不成,就徒生许多烦恼。所以,要解决这个“成心”问题,就提出了“无心”,“无为”。“无心”“无为”,是指放下成心,放下执念,顺其自然,求得心灵的解脱,内在的自由。放下了,看待世事万物,心情就平和多了。所以,道家的善,从解决自己内心的执着开始,再恕己及人,与人与世无争。这种善,可谓上善,是合乎天道的大德,即为“道德”。
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做人如水,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做人如水,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上善若水,从善如流, 如水人生,随缘而安。
这段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弘扬水的精神:能适应任何环境,能包容万物,外在纯静至柔,内心大气至刚。这是一种“不争”之善,“无心”之善。水没有刻意去做好事,但好事自然而然就做了。这样的善,让人察觉不到,让人觉得理所当然。这是做人的一种胸襟和气度。上善若水,心善如水。
《文昌帝君阴骘文》里劝人行善,时时处处随手行善积德,随分行事。为善不论大小,行善不计较得失。劝有“点夜灯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济人渡;见挡路的荆棘顺手砍掉,遇当道德瓦石顺手挪开”等等。
道家劝人们行善,要从身边做起,且不带功利心,不计较得失。将行善培养成一种生活的习惯。
道家讲善,主要是讲修德,要修到行了善而没察觉的境界。德有上德和下德之分。上德,“无为而无不为”,即无私心,不带功利性地随本分行善事;下德,“有为而有以为”,即常计较,带有功利性地做好事。修德是道家的根本。
道教大宗师吕洞宾,被尊称为吕祖。他在其著述中讲修仙飞升,首先必须积阴德、行善事,生出纯阳之气,飞升才有可能;如果行善就到处宣扬,则是积阳德,不生纯阳之气。修仙者若无功德善行,只会沦为一场笑话。他讲修丹,必须修德。不修德而炼丹,往往会生幻丹。幻丹不真,终身自误。他说:“从来古仙入道,都从积德上起。积德者,心必不动;积德者,口必自闲;积德者,心必能正;积德者,念必仁慈;积德者,事必公正;积德必孝,积德必忠,积德必友,积德必慈。朝朝暮暮,打束心神,求为善人。”
吕祖的故事告诉我们,道教里修仙炼丹盛行后,修德依然是第一要务。阴德,即上德;阳德,即下德。上德之人,人前背后言行一致,不欺暗室,不愧屋漏,可以“慎独”。下德之人,行善功利心重,斤斤计较,念念不忘,是小善。至于虚情假意行善,做做表面文章的,那就是伪善了,所以《道德经》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家认为,行善积德后,可以修身齐家睦乡治国平天下。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讲:善,建立在“德”上,才不会从内心中拔除;善,拥抱在“道”上,才不会从内心脱落,道德之下行善,子孙绵延,家族兴旺。把这种自然之善,用在自身,他的德性就是纯正的;用在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感染家人;用在本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用在自邦,他的德性就会兴邦;用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普化天下。所以,自身修善,就能了解别人也能修善,自家修善,别家也能修善;本乡修善,别乡也能修善;天下修善,则知天下已太平了。
可见,“无为”而治,就是与世无争,积德行善后加以影响感化;就是以德治国,德化天下,达到天下太平。
综上,道家的善,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是人际的和谐相处,是人生的理想追求,是社会的太平安宁。行善积德,与世无争,自求本心,顺应自然,融合大道,是为道家之善!
(文/陈伟良 编辑/罗同)